如今,高速公路传统隧道的“长明”困局,正在被一束“会呼吸的灯光”改写。
日前,记者从贵州交投集团了解到,兴义环城高速(下称兴义环高)以东祥隧道为“试验场”,用一个看似简单的“跨界组合”——“摄像头+数据平台”的联动,破解了传统隧道照明行业的顽疾。
传统隧道24小时长亮。
兴义环高东祥隧道全长1669米,灯光长明状态下,90%的时间处于无效照明,日均耗电高达260度,相当于20户普通家庭一天的用电量。此外,灯具因长期高负荷运转,寿命仅有2年,频繁更换带来的高额维护支出,增加了运营成本。
面对这一能耗困局,兴义环高团队开展技术攻坚,创新推出“隧道动态照明控制系统”。该方案依托隧道现有的基础设施,在隧道入口50米处,原有的微波电箱上加装抓拍摄像头。
在原来的微波电箱上安装了摄像头。
通过“摄像头+数据平台”双擎驱动,兴义环高团队找到了破局之道:让摄像头秒变“节能指挥官”,照明系统从而实现“智能呼吸”,当车辆进入检测范围,卡口平台在0.3秒内将数据传输至监控综合管理平台,触发“亮灯”机制,入口到出口灯光瞬间点亮;直至车辆驶离,灯光又恢复基本照明状态,全程无需人工干预,真正实现“车来灯亮,车走灯灭”的按需照明效果。
车辆靠近时,入口到出口灯光瞬间点亮。
东祥隧道智能照明系统的成功应用,标志着兴义环高隧道管理向“智慧化、低碳化”迈出关键一步,实现了节能效益与通行安全的双重跃升。
“系统投用后,隧道日均省电200度,耗电量直降76%,灯具寿命延长2倍,维护成本大幅降低。”运营单位相关负责人算了笔账,按东祥隧道单例计算,每年可节约电费3万元,折算成碳汇量,相当于为地球种下1365棵树,真正实现了节能减排与成本控制的双赢。
车辆离开时,灯光又恢复基本照明状态。
目前,东祥隧道的成功经验正加速复制推广。兴义环高计划推进隧道群及中短隧道改造,全面升级卡口平台与综合管理平台。预计升级完成后,每年可节约电费约10万元,让绿色节能从“单点突破”迈向“全域覆盖”。
据了解,早在2023年,兴义环高“绿色建造科技示范工程”通过交通运输部验收。“微创”施工、光伏发电、“指尖”技术……地处贵州喀斯特地貌核心区,这条“全国示范”绿色公路有多硬核?
建设过程中,兴义环高开展了18项关键技术研发与成果应用推广,涉及节能减碳、高效施工、安全耐久、生态环保等领域,形成了一套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喀斯特山区绿色建造技术成果及实施经验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力维
编辑 姚梅
二审 王淑宜
三审 岳振
启远网-启远网官网-免费配资-配资官网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